刘万成:一家三代事农情
“甘肃省劳动模范”“全省科技进步先进个人”“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这一项项耀眼的荣誉和光环,来自记者面前这位瘦削的老人。老人名叫刘万成,今年已是89岁高龄,岁月的风霜在他的脸上留下了深深浅浅的印记,却阻挡不了大地的丰收。
刘万成是张掖市人,1952年毕业于张掖农业学校农学专业,最初被分配到河西农林试验场,后又被调到平凉专区农技站从事小麦育种工作。当时的平凉,每亩小麦平均产量不足百斤,城乡群众吃不饱是普遍现象。作为农业科技工作者,刘万成深切地感受到了肩上的千钧重担。那时的他,除了农闲时节才回一趟平凉,其余时间几乎全部在农村。“杂交育种的时候,得一穗一穗去雄授粉,一粒一粒选优去劣,一行一行选择优良株系,一片一片进行提纯复状、系谱选育。”老人告诉记者,农业科研工作得根据农时节气走,9月播种、冬春田间观察、5月杂交授粉、6月收获考种、7月整理资料、8月规划整地,冬去春来、循环往复,为了抢在某个节气前完成某项工作,顶风冒雨在田间地头干活是常有的事。
那些年,村民们看到他,都会抢着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吃饭。如果是派饭,主家通常会先端上洋芋、馍馍等“好吃的”让他先吃。要知道当时家家户户都吃不饱,可即便如此还愿意盛情“款待”,只因乡亲们心里明白,这个年轻技术员是能让大家吃饱饭的能人。
正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辛勤努力,刘万成主持育成了陇东1-4号,小黑麦1-2号,平凉1-40号等46个冬小麦新品种,引试成了28个小麦品种。其中,平凉21号在1975年至1983年9年时间,累计种植479.22万亩,平均亩产190斤,比9年全地区小麦亩产164.17斤增产25.83斤,增幅15.73%,每年净增产小麦1375.2万斤,成为我市历史上适应性最广、种植面积最大、栽培年限最长、增产效益最高的小麦良种。
“在我的记忆中,父亲经常是一两个月才回一次家。”老人的儿子刘众告诉记者,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平凉,交通极为不便,老一辈农技人员下乡多数靠两条腿步行,偶尔坐坐毛驴车,去的时候还得把铺盖行李拿齐全,“平凉七个县区的农村,几乎都被父亲跑遍了。”
为了实现粮食增产、群众吃饱这一朴素的心愿,刘万成把一腔心血和智慧全部倾注在了我市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工作上,因贡献突出,他被授予全国科学大会奖,甘肃省科学大会奖,先后荣获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甘肃省劳动模范等各类表彰奖励20多项。在他的熏陶下,他的儿子和孙女也都先后加入农业战线,成为光荣的农业工作者。
“父亲是我一生学习和追随的榜样。”市农科院作物所高级农艺师刘众说起父亲,满眼的尊敬和自豪。他子承父业,循着父亲的足迹,继续从事着小麦育种试验和示范推广工作。他说,过去父亲是为了让群众吃饱,现在他要让群众吃好,他参与育成的陇麦079、普冰151、陇紫麦2号等一批“三抗一丰一优”冬小麦新品种,正作为平凉地区的主栽品种进行大范围推广。他的女儿也在国营农场工作,为乡村振兴发挥着自己的光和热。
刘老在采访中说,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里。从过去亩产不足百斤,到现在亩产八九百斤;从吃饱到吃好再到吃得健康安全。刘万成不辱时代使命,不负人民厚望,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一腔热忱的为农情怀。如今,他的子孙正紧握接力棒,在新时代的赛道上,为实现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奋力奔跑着……
上一条:我院召开疫情防控工作会议
下一条:平凉市冬小麦育种创新获重大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