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赋能保育耕地质量 全面夯实粮食生产基础-院内要闻-平凉市农科院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欢迎进入平凉市农业科学院网
今天是:
当前位置:首页 > 院内要闻

科技赋能保育耕地质量 全面夯实粮食生产基础

来源:
作者:旱作农业研究所
点击数:380
发表时间:2024-01-23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饭碗主要装中国粮。保障粮食安全,根本在耕地、关键在技术、命脉在水利,牢牢坚守“18亿亩耕地必须实至名归”的底线思维,科学合理利用耕地资源,加强对耕地保护和质量建设,守住管好天下粮仓;而藏粮于技的核心是技术,要坚持农业科技自立自强,向科技要产量、要效益、要竞争力,通过品种的改良、农田基础设施的改进和农业科技的进步,推动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保障粮食生产增产增收。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首先要解决好种子和耕地两个要害问题。种子是农业“芯片”,是“藏粮于技”的核心技术。从粮食生产的角度,包括“肥、水、种、密、保、管、工”等所有的农事活动都在“土”上进行。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突出种子和耕地的要害地位,意味着耕地将承担“种子+”的责任。耕地和土壤质量不仅要保证现有种子能种出高产,而且要保证未来种子能实现增产。

2023年旱作农业研究所对标我市农业农村工作高质高效发展目标,以45年黑垆土肥料长期定位试验为载体,持续加强耕地质量保育基础研究,系统总结45年来6种长期不同施肥模式下耕地质量保育成果,形成可复制、可推广模式,办点示范,推广有机无机肥料配施、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合理轮作倒茬、建立用地养地长效机制等有效措施,因地制宜、综合施策,提升耕地质量,不断提高土壤基础肥力和基础产量,夯实粮食生产基础,为农业绿色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一、持之以恒抓基础研究,高质高效发展旱作农业

连续进行了45年的黑垆土肥料长期定位试验是目前国内时间最长的肥料长期定位试验之一采取2年玉米—4年冬小麦的种植轮作模式,积累科研数据6万多个,45年的时空跨度,承载了作物生长发育、长期不施肥、单施氮肥、氮磷配合施用、施用厩肥、秸秆还田、有机无机肥料配合施用、土壤肥力和气候变化等丰富信息,克服了因短期气候等因素带来的产量不稳定性影响,从而能够科学、全面、客观、准确地评价长期不同施肥模式下作物产量和水肥效应等科学问题,为黄土高原旱作农业水肥资源的高效利用、耕地质量保育和粮食生产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二、保育耕地质量,提升基础产量

农作物产量的高低是由土壤基础产量决定的,不施肥料时土壤供肥能力称为基础肥力,此时作物产量称为基础产量,作物产量的60—80%来源于土壤基础产量,久久为功,不断保育耕地质量,综合运用高标准农田建设、多元农业机械优化配置、有机无机肥料配合施用等综合施策,全面提高耕地基础肥力与基础产量,进而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力。45年不施肥土壤有机质略有下降,玉米亩产量由350kg下降至目前220—250kg,冬小麦亩产量由220kg下降至75kg。



三、增施有机肥以肥调水,筑牢粮食丰产之基。

   干旱和瘠薄是制约旱作农业发展的二个主要制约因子,增施有机肥料,全面持久提供农作物生长发育所需各种养分,改善土壤理化性状,促进作物根系下扎,吸收利用深层土壤水分养分,使作物生长根深叶茂,筑牢农作物增产增收的基础。45年连续施用有机肥,土壤有机质增加1倍,由1978年的10.5g/kg增加到20.2g/kg,玉米亩产由360kg增加到760kg ,玉米产量翻了一番多。


四、坚持秸秆还田,提高土壤有机质。

坚持机械收获,秸秆粉碎直接还田,增加土壤碳源,给土壤微生物提供能源,形成土壤胶体,腐殖质更新,促进土壤团粒结构形成,调控土壤固、液、气三相比列,增加土壤通透性,协调土壤水肥气热四大肥力因子,提高土壤有机质,土壤有机质是土壤养分库,农作物秸秆含有氮、磷、钾三要素及中微量元素,在目前有机肥源不足的情况下,完全可以替代有机肥料而补充土壤养分,全面提升粮食生产能力。45年坚持秸秆还田土壤有机质增长了1倍,作物产量超过连年施用氮磷化肥的。近年来,在灵台威动农民专业合作社推广小麦、玉米机械收获,秸秆粉碎直接还田,培肥土壤,既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又增加了产量和收益,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


五、深入一线,强化质量控制   助力我市开展“三普”工作。

今年,旱作农业研究所2名科技人员获得甘肃省第三次土壤普查外业调查采样专业技术和质量控制,内业质量控制普查员资格,同时被省第三次土壤普查办公室聘请为包县专家。2名科技人员深入基层一线,与县农技人员、土壤外业调查采样队紧密合作,实地指导灵台、崇信二县8个乡镇土壤普查外业调查采样2人次13天,加强质量控制,助力我市开展“三普”工作,圆满完成了2023年外业调查采样和质量控制目标任务。



撰稿:王宏凯  编辑:赵海燕  审核:李荣来

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