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基层育良种,科技赋能增产量
良种是粮食增产的根本,科技创新是良种选育的关键。2023年以来,作物研究所立足产业需求,坚持目标导向,紧紧围绕小麦种质资源创新利用、新品种选育、示范推广和科技服务这一主线,聚焦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深入实施“藏粮于技”战略,以科技创新为全市小麦种业振兴和口粮安全赋能。
一、 “以引促育”,稳步推进良种选育工作
一是大力引进优异种质资源,夯实良种选育根基。立足我市生态特征和气候条件,以高产多抗为核心育种目标,分别从“一麦众承”、兰州大学生态学院和山西农科院小麦研究所新引进优异小麦种质资源743份。在崆峒和高平两个试验站共种植小麦种质资源2510份,为优良品种的选育奠定了基础。二是扎实推进新品种选育工作,铆足良种培育后劲。配制小麦杂交新组合209个,选择收获高代优良选系346个,两站种植鉴定品系96个,参加院内品比试验新品系14个,新育成的陇麦1126今年申请进入省区域试验,育种工作持续推进。三是强化科技创新联合攻关,助力平凉红牛产业链发展。紧盯平凉红牛产业发展过程中饲草需求量大,生产不足等问题,与兰州大学生态学院联合实施重离子束辐照诱变小麦种质资源创制研究项目,引进F1代饲用小黑麦41份,四倍体、羊草等其他优异种质材料7份,以期通过远缘杂交、辐射诱变、染色体工程和基因编辑等技术创制特色麦类新种质材料,联合选育饲用小黑麦新品种,开启粮饲兼用麦类作物新品种选育以及品种改良新途径。
二、 “以技促效”,扎实开展技术服务活动
始终牢记农业科技服务“三农”的初心使命,推行科研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一线工作法,在崆峒区草峰九龙村、泾川高平、崇信黄寨、灵台十字、庄浪柳梁等示范基地开展跟踪式专项技术服务和指导。全年在田间地头或进村入户定期观测观察,监测小麦病虫草害发生动态,针对病虫害、“倒春寒”等实地开展小麦病虫草害监测预警及预防技术现场指导工作,报送发布技术指导信息8条。积极开展冬小麦极端气候应急补救管理等栽培技术指导服务工作,以田间课堂和网络直播等形式开展技术培训8期(次),培训农民和技术人员810人(次),发放培训资料1500多份。依托陇原人才项目,举办平凉市优异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及创新育种研究培训班,提升了全市主要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和种业创新等技术人员的业务水平。
三、 “以联促产”,联合实施抓点示范工作
围绕小麦新品种成果转化慢、种业发展相对滞后、对产业带动不力等问题,积极探索“高校+科研院所+种植户+企业”联动模式,放大抓点示范成果。一是进一步加强良种示范推广力度。建设小麦示范点17个,示范推广普冰151、陇麦479、陇麦671、陇紫麦2号等7个品种11491.10亩,辐射带动10万亩。二是大力推进彩色功能型小麦成果转化。推进指导“陇紫麦2号”等自主品种产业化发展、订单化种植、企业化运作;完成自主选育的冬小麦新品种陇麦479和陇紫麦2号使用权转让;举办了彩色功能型冬小麦“陇紫麦2号”现场观摩会,以现场观摩交流、签约订单的形式,助力科研成果落地转化,打通科研成果与产业发展间的壁垒;主动联系“金陇道”“金江”“光明”和陕西省渭南市“指间粮”等相关食品加工企业,积极研发“陇紫麦 2 号”特色饸络面、糕点、锅巴等产品,延伸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促进产业发展。三是校地联合共建科技创新基地。围绕我市小麦生产实际和种业发展需求,启动实施了与兰州大学生态学院签订的麦类作物种质资源创新利用与新品种示范推广合作项目,校地联合共建我市第一个冬小麦科技小院,兰州大学生态学院的5位专家教授入驻科技小院,通过引导科研人员扎根基层一线,为当地农民开展零距离、零门槛、零时差、零费用“四零”科技培训和服务。
四、 “以才促新”,发挥人才效能促创新
一是人才效能持续增强。2023年,作物所小麦育种团队3名同志分别被评聘为甘肃省第二层次领军人才、全市优秀科技创新人才、全市标准化专家库专家,1名同志晋升正高级职称,1名同志在职攻读博士学位,新增高层次育种专业技术人员2名,人才队伍快速壮大,人才效能持续增强。二是科研平台逐渐完善。成立小麦育种专家工作室,创建冬小麦创新育种平台,坚持利用快速育种技术,完成45份优异种质资源的加代繁育,配制杂交组合50余份,为加强优异冬小麦种质资源的快速利用奠定了坚实基础。
撰稿:张旭辉 编辑:赵海燕 审核:李荣来